不只是稀土!中國還握有「美債核彈」,美元霸主地位恐面臨動搖風險
隨著美中貿易衝突持續升溫,雙方關稅報復不斷加碼,美國對中國商品開徵高達145%的關稅後,北京立刻反擊,祭出125%關稅回敬,並同步宣布限制多種關鍵稀土礦物與磁性材料出口。這一連串反制手段被外界視為中國「以稀土為矛」,但實際上,北京手中還握有一張「核彈級」的終極底牌——美國國債,一旦出手,可能重創美元信譽,顛覆全球金融格局。
據《彭博》專欄作家任淑莉(Shuli Ren)分析,中國目前仍是美國第二大海外債權人,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底,中國持有約7,600億美元(約新台幣25兆元)的美國國債。這筆龐大資產,不只是帳面數字,更是一種潛在的金融「戰略武器」。
上週,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單週急升50個基點,來到4.49%,創下2001年以來最大單週漲幅。由於波動主要集中在亞洲交易時段,市場猜測中國是否已開始默默出手,試圖測試美債市場的反應。
專家指出,一旦中國選擇大規模拋售美債,短期內不僅會推高殖利率、引發美國借貸成本上升,更將重挫全球對美元的信任,對以美元計價的新興市場債券、資產和外匯穩定都會造成劇烈衝擊。尤其在全球去美元化趨勢逐漸抬頭的此刻,這樣的動作可能引發連鎖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主張重啟強硬對中政策,並推動「關稅牆2.0」,但最近卻暫緩對其他國家的關稅計畫。據傳,這是因為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正努力穩定債券市場,以確保新一輪國債順利發行。這也反映出美國財政高度依賴債券資金,一旦債市震盪,整體金融系統都可能受到牽連。
專欄也指出,北京目前尚未出手這張王牌,並非缺乏籌碼,而是深知「核彈一出,兩敗俱傷」。若中國大舉拋售美債,將同時損及手上美元資產價值,加劇資本外流與人民幣貶值壓力,對本國金融穩定構成風險。因此,中國選擇以更長期的「去美元化」策略漸進應對,例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擴大與多國本幣結算合作。
在全球經濟已充滿不確定性之際,美中之間的這場貨幣與資本市場的「冷戰」,可能比關稅戰更具殺傷力。外界關注,一旦美方進一步升高對中施壓,北京是否會啟動這張「金融核彈」,將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一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