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為何會選擇「退出民進黨」?郭正亮把原因全說了

前立委郭正亮曾是民進黨內的重要人物,歷任多屆立委,並參與草擬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在黨內擁有一定影響力。然而,他在2023年5月正式宣布退黨,引發外界諸多揣測。近日,他在一場青年營活動中,親自揭露當年決定退出民進黨的真正原因,其中包括對民進黨路線轉變的不滿,特別是新冠疫苗採購爭議,成為他最終離開的關鍵。

郭正亮本月8日出席「青雁青年成長營」,與年輕人分享政治歷程。期間,有參與者詢問:「您過去曾是民進黨立委,甚至參與起草《台灣前途決議文》,但後來卻選擇退出民進黨,並在政論節目上對大陸發展做出客觀評價,這樣的轉變原因是什麼?」

對此,郭正亮坦言,他原本希望民進黨能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框架下,透過中華民國的法理地位,尋求與中國大陸的和平共處空間。然而,他認為民進黨的發展方向已經嚴重偏離當初的路線,甚至無法接受不同的聲音,使得他逐漸產生離開的念頭。

除了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轉變,郭正亮進一步透露,2021年台灣面臨新冠疫情嚴峻考驗時,政府的疫苗採購策略讓他大為不滿。他質疑民進黨政府在疫苗採購過程中的透明度,並對其排斥某些疫苗來源的做法提出批評。然而,他的質疑不僅沒有得到正面回應,反而遭到黨內圍剿,這讓他意識到,民進黨已經無法容納不同意見,這也是他最終選擇退黨的關鍵原因之一。

郭正亮強調,政黨應該要能包容不同的聲音,讓各種意見在內部進行理性討論,而不是以意識形態決定一切。他表示,自己在政論節目上對大陸發展給予客觀評價,並非「變節」,而是基於事實討論問題,但這樣的立場在民進黨內已經無法被接受。

儘管退出民進黨,郭正亮表示,他仍然關心台灣的未來發展,並希望台灣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他認為,兩岸之間應該尋求和平對話,而不是無限升高對立。他也強調,自己會繼續透過媒體與公眾對話,分享他的觀點,讓更多人理解台灣所面臨的真實挑戰。

郭正亮的退黨,不僅是個人政治選擇,也反映出民進黨內部對異見的排斥程度,以及台灣政治環境的變遷。未來,他的言論與動向,勢必仍將引發外界關注。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