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也有學問】喝5種水像喝毒!專家教你煮出「安心水」不踩雷

喝水本是日常最簡單的保健方式,卻也可能悄悄成為身體負擔?有「無毒教母」之稱的譚敦慈提醒,許多人每天喝水,卻忽略了水質、水源和保存方式的潛在風險,長期下來恐對健康造成不小影響。她特別點名5種日常中常見卻不建議飲用的水類型,並提供「正確煮水法」,幫助民眾真正喝得健康。

🔺這5種水別再喝了,小心喝進毒素!

  1. 山泉水
    很多人喜歡到山上裝水回家喝,認為是「天然好水」。但譚敦慈指出,山泉水未經處理,常含有肉眼無法辨識的細菌、寄生蟲卵與病毒(如諾羅病毒),即使煮沸也無法百分百確保安全,不建議直接飲用。

  2. 清晨水龍頭一開就接的水
    夜間水管靜止不流動,可能釋放重金屬如鉛、銅等殘留於水中。建議早上應先讓水流約30秒至1分鐘,再使用,或於前一晚預先儲水並煮沸備用,以降低風險。

  3. 瓶裝水(尤其是長時間曝曬過的)
    雖然方便,但塑膠瓶在高溫下可能釋出塑化劑與微塑膠。有研究指出,平均每人每年透過瓶裝水可能攝入多達20萬顆塑膠微粒,長期下來對人體代謝與生殖系統造成潛在風險。

  4. 放隔夜或存放多日的水
    無論是開水或礦泉水,若長時間存放,特別是室溫下放置過夜,容易滋生細菌。更危險的是「對嘴喝」過的水,因口腔細菌回流瓶內,易加速細菌繁殖,建議這類水應倒掉不再飲用。

  5. 僅靠濾水器處理的水未再煮沸
    即使經過濾芯處理,也不能保證已完全去除細菌或病毒。濾水≠殺菌,尤其是免安裝型的濾水壺更需注意,務必再經加熱煮沸才能放心飲用。

💡喝水正確做法:煮水時記得這幾招,避開隱藏毒素!

  • 煮水時記得開抽油煙機+掀開鍋蓋
    煮水過程中,自來水中的氯與有機物會產生三鹵甲烷(致癌風險物質之一),藉由開蓋並打開抽油煙機,可有效揮發並排出,降低吸入風險。

  • 千滾水其實沒毒,別被網路謠言騙了!
    傳聞反覆煮水會產生毒素?譚敦慈澄清這是誤解。衛福部也指出,自來水中亞硝酸鹽含量極低,即便反覆加熱也不會超標,民眾可放心煮沸再飲。

  • 定期清潔熱水壺與濾水器
    若長期使用電熱水壺或濾水壺,應至少每週清潔一次,防止水垢或細菌滋生。尤其濾芯要依照建議時間更換,否則可能反成污染源。

✅總結:想喝得安心,重點不是「水夠不夠多」,而是「水對不對」

日常喝水看似簡單,卻藏有不少學問。避開這5種NG水、掌握正確煮水方法與保存原則,才能真正喝出健康。譚敦慈也提醒,別再迷信所謂「網紅健康水法」,回歸科學與常識,才能守護家人與自己的健康。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