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60天未從美進口「液化天然氣」?外媒緊盯:美中能源「脫鉤」開始發酵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不斷升級,兩國之間的能源供應鏈也正悄然發生變化。根據《彭博社》報導,自從中國在今年2月對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加徵15%關稅以來,已有60天沒有從美國進口LNG,創下了自2018年貿易戰以來最長的斷鏈期。這一變化標誌著美中能源「脫鉤」的進程不僅加速,且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正逐步顯現。

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需求曾長期依賴美國,尤其是自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以來,雙方的貿易量持續增長。然而,隨著貿易戰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升級,中國買家已逐步轉向其他供應來源,尤其是來自亞太地區和中東的LNG。根據船舶追蹤公司Kpler的數據,至今並未有來自美國的LNG運送至中國,而這一現象,標誌著中美兩國能源貿易的分裂。

中國政府於2023年宣布對美國液化天然氣徵收15%關稅,隨著美國再次提出對等關稅,中國對所有來自美國的商品加徵34%的額外關稅,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貿易摩擦。這一舉動對美國液化天然氣商產生了直接影響,特別是對那些計劃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企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重大挑戰。

在中國方面,由於過去一個冬季氣候相對溫暖,加上國內天然氣庫存充足,對LNG的即時需求並不迫切,這使得中國貿易商擁有更大的靈活性來調整其進口來源。這樣的轉變也促使中國逐步增強對國內能源生產的依賴,尤其是通過擴大對可再生能源和煤轉氣的投入,減少對海運天然氣的需求。

這一情況也使得歐洲市場意外受益。由於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供應危機,歐洲急需尋找新的LNG供應來源來彌補失去的俄羅斯管道天然氣。中國的進口調整使得更多來自美國和其他地區的LNG進入歐洲市場,為歐洲提供了額外的能源供應,降低了依賴俄羅斯的風險。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對美國LNG的需求減少,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等地的能源巨頭看到了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的機會。最近,澳洲的伍德賽德能源公司宣布與中國華潤燃氣簽署了一份15年期的LNG供應協議,該協議將於2027年啟動,每年提供60萬噸液化天然氣。這標誌著中澳貿易關係回暖,也顯示出中國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的多元化布局。

除了尋求國際市場的多元化外,中國政府也在積極推動國內能源的自給自足。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5年初的天然氣產量顯示出穩步增長。中國也加強了對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投資,希望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減少對外部能源的依賴,實現能源安全的長期目標。

彭澎,來自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的秘書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中國的能源供應已不再單一依賴於任何一個國家。中國正在全力推動能源供應多元化,這不僅提升了國內能源的穩定性,也減少了外部壓力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總的來看,中美之間的能源脫鉤並不僅僅是兩國貿易關係的變化,更是全球能源市場重塑的一部分。隨著中國加強對自有能源的開發與外部能源的多元化進口,這一現象對美國天然氣出口商和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將逐步顯現。而在中美能源戰爭背後,如何平衡貿易與國家安全,將成為未來全球能源市場發展的重要課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