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來臨!台中這「傳產」撐不住,2成工廠已放無薪假
台灣中部傳統產業正面臨前所未見的生存挑戰!根據業界調查,台中地區已有約2成製造業者陸續啟動無薪假機制,尤以製鞋產業首當其衝。在美國對台灣產品祭出32%高額關稅後,原本就因人力短缺、原物料上漲而苦撐的傳產業者,如今猶如被迫「開到沒錢也要開」,連最基本的接單與出貨都成了問題。
台中豐原地區過去曾是台灣製鞋重鎮,全盛時期擁有上百家製鞋廠,從製鞋、加工到出貨形成完整供應鏈,創造無數就業機會。台中市鞋類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烱彬表示,現在區內僅剩下不到40家業者,大多是家族企業或中小型加工廠,依靠幾條生產線與長年累積的客戶維持營運。
然而,高關稅政策卻讓這些企業雪上加霜。吳烱彬指出,傳統製鞋屬勞力密集產業,這幾年早已面臨招工困難,員工年齡結構老化,原物料成本更是節節上升,單是鞋底原料和皮革進價都比三年前上漲約20%。而現在,最大出口市場美國又突如其來地加徵高關稅,導致訂單大幅減少,業者普遍預估,未來銷量恐怕會下滑30%到40%。
在正常營運下,中型工廠每月一條生產線可產出約3至4萬雙鞋,而大型製鞋企業單月產能更上看百萬雙。以一個月銷量下滑30%來估算,一家大廠等同瞬間少了超過30萬雙鞋的出貨量。不僅營收驟減,固定的人事與設備開銷卻絲毫未減,許多中小型工廠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衝擊,現階段已傳出部分業者停工、放假,甚至開始考慮裁員或關廠。
「現在不是要不要賺錢的問題,是撐不撐得下去的問題。」吳烱彬感嘆,業界氣氛可說是一片低迷,不少老闆都表示「看不到未來」,高關稅如同斷了出口命脈。過往辛苦建立的客戶、品牌信任與通路,如今可能因無法提供穩定價格而全數流失。
對此,業界也呼籲政府加速推動針對傳統產業的紓困補助,建議比照疫情期間的企業振興措施,啟動中小型製造業貸款、租稅減免與人事補助方案。像去年公告的880億元產業補助,若能實際落實到產線第一線,將能有效減輕短期壓力,讓企業有喘息空間去尋找轉型突破口。
此外,潭雅神地區一名產業代表也補充,許多製鞋廠目前依賴外籍移工與高齡技術工,像是車縫、裁切等關鍵工序,年齡層幾乎都在五、六十歲以上,年輕人根本不願意進來學。若這波危機持續拖延,不只會造成產線停擺,也可能導致技術與人力斷層,屆時即便訂單恢復,也無人可做。
目前據觀察,平均每10家受到影響的製造業者,就有1至2家已啟動無薪假應對。許多小型工廠業主坦言:「裁員不想做,關廠不敢做,現在只能一邊放假一邊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