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衝擊台灣,官員分析「不是終極目標」!曝下一步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公布「對等關稅」新計畫,因影響範圍超出預期,引發全球關注。其中,台灣被課徵高達 32% 的關稅,衝擊產業甚鉅。對此,駐歐盟兼比利時台北代表處代表李淳分析,川普此舉主要是談判手段,並非終極目標,後續變數仍大。

李淳指出,美國針對貿易逆差較大的國家,如台灣、日本、韓國,採取了不同幅度的關稅調整,其中台灣被直接課徵 32%,相比之下,澳洲則僅 10%。他強調,這不是額外附加的關稅,而是「一刀切」,沒有 32%+10% 的複雜算法,直接就是 32%

對於台灣可能受影響的產業,他認為 伺服器、電腦零組件與資訊類產品 會首當其衝,因其對美出口比重高達 60% 以上。不過,由於台灣以專業代工為主,許多產品都掛著美國品牌,供應鏈上的美國夥伴也將共同承受壓力,並在美方協商中發揮一定影響力。

李淳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並非最終目的,而是為了談判施壓。他分析,川普一再強調美國受到「不公平對待」,希望企業回流美國本土,關稅則是達成目標的工具。儘管「雷聲大」,但真正的「雨勢」可能會視談判進展逐步減緩。

他建議,台灣政府應迅速與美方確認需求,直截了當地詢問 「What do you want?(你們要什麼?)」,並取得美方的具體要求清單,再評估哪些條件可以接受,哪些需要進一步協商。他強調,出口貿易順逆差與各國產業需求息息相關,例如近年來台美貿易順差最大增長項目 AI 伺服器,正是因為美國全力發展 AI 技術,才讓台灣出口大幅增加。若未來歐洲投入 AI 發展,也可能帶動對歐出口成長。

談及台美關係,李淳認為,美國主要關注「貿易逆差」與「待遇公平」,但台灣出口的產品本來就是美國需要的,若要縮小逆差,不可能只靠減少出口,「也要靠增加進口」,例如擴大對美採購。他指出,真正有能力反制美國的國家,恐怕只有歐盟與中國,其他國家多半只能透過談判協調,因此對台灣來說,抱怨與表達不滿當然重要,但反制並不會是首要選項。

由於各國都希望與美國展開談判,台灣的優先順序如何?李淳樂觀認為,「我們要感謝台積電,應該會抽到蠻前面的吧!」 他表示,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確實換來了一定的政治籌碼,台灣在美國的談判順位或許能因此獲得優勢。

總體而言,川普關稅政策對台灣的影響不可忽視,但其核心仍是一場談判戰略。未來如何因應,美台雙方的交涉與應對策略將成為關鍵。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