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中國製商品反湧入「這地區」,引各國高度關注
美中貿易戰硝煙未歇,關稅互相加碼下,中國出口商品的走向悄然出現大轉彎。以往在美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國製造,如今紛紛另尋出路,其中「歐洲」正逐漸取代東南亞,成為中國商品的新出口主戰場。隨著貨物流入速度驚人,歐洲多國零售與產業界正面臨一場無聲卻洶湧的「商品海嘯」。
自美國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達245%的懲罰性關稅後,中方也以最高125%關稅作為反擊,美中雙方互不讓步,貿易額急劇下滑。在這樣的壓力下,原本大量生產、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對象的中國商品,必須緊急轉向他國市場,而歐洲,成了眼下最具潛力的新戰場。
英國電子產品零售龍頭 Currys 的執行長 Alex Baldock 便指出,近期已明顯察覺中國貨品轉向歐洲市場的趨勢。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IW)貿易專家 Jurgen Matthes 也提出相似觀察,強調人民幣對歐元的匯率處於低估狀態,讓中國商品在價格上更具吸引力,使歐洲進口商與消費者趨之若鶩。
然而,這股看似雙贏的貿易現象,背後卻暗藏風暴。前中國歐盟商會主席 Jorg Wuttke 形容這波中國出口潮「如同一場商品海嘯」,並指出中國雖生產全球34%的商品,但本國內需僅占全球12%。換言之,在美國市場緊縮之下,龐大產能轉向他國,勢必帶來價格競爭與市場壓力,甚至可能造成傾銷風險,引發與貿易夥伴的新摩擦。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壓力測試,英國零售業協會主席 Helen Dickinson 呼籲政府盡快出手應對。她特別點名「最低免稅額制度」,強調目前規定讓國際零售商得以大量寄送未達課稅門檻的小額包裹,無需繳納關稅,對本地零售商極為不利。
零售業者也紛紛呼籲英國仿效美國,檢討並取消現行的免稅門檻,以免讓本地產業在競爭中節節敗退。畢竟中國商品來勢洶洶,若不及早調整政策,這場「貿易海嘯」恐將重塑歐洲零售與製造業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