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李嘉誠罕見1動作,外媒示警:恐有大事發生

即便在近期,這種精準的投資嗅覺仍未改變。2017年底,李嘉誠以52億美元賣出香港中環的一棟摩天大樓,這筆交易完成後不到兩年,香港房地產市場見頂,房價開始下滑,當時接手的中國開發商甚至因財務問題被迫低價轉售。這些案例都顯示,李嘉誠總能在市場高峰時選擇抽身,讓自己全身而退。

然而,巴菲特和李嘉誠如今的「囤現金」行動,是否代表股市即將迎來崩盤?事實上,這並不一定是一個單向訊號。雖然他們的行動可能顯示市場估值偏高、投資風險正在升溫,但也可能只是基於個別公司的資產配置策略。例如,巴菲特曾表示,他之所以選擇持有高現金比例,是因為目前美股估值過高,而他最常使用的「巴菲特指標」(總市值與GDP比率)也來到歷史高位,顯示市場已進入昂貴區間。在這樣的情況下,保持耐心、等待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或許才是明智之舉。

另一方面,李嘉誠的資產調整策略,則可能與全球貿易格局變遷有關。最近,他決定出售長江和記在巴拿馬的港口業務,這一舉動讓市場揣測,是否他已經嗅到某些經濟或地緣政治變數,讓他選擇提前撤出?畢竟,長江和記過去一直在全球各地布局基礎建設,若連李嘉誠都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退出部分戰略資產,那麼未來的市場變局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快、更劇烈。

無論如何,當兩位投資大師選擇同步「防守」,市場確實值得投資人提高警覺。即便這並不意味著股市馬上就會崩盤,但卻提醒我們,當前的市場或許已經進入高風險區間。對於投資人而言,現在正是重新檢視投資組合、強化資產配置的時機,畢竟,歷史經驗已經無數次證明,當巴菲特和李嘉誠開始「準備現金」,市場的下一步變化,絕不會只是風平浪靜。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