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壅塞危機」真相曝光!醫界示警:恐引發醫護大規模離職潮

全台醫院急診室持續面臨壅塞危機,台灣急診醫學會昨(22)日發出緊急聲明,直指問題核心並非流感或腸胃炎等輕症病患湧入,而是「可利用住院床位嚴重不足」,導致急重症病患滯留無法順利住院。近期多家醫院因人力短缺等因素關閉部分病房,使得急診壅塞情況更加惡化。醫界憂心,若狀況持續惡化,可能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潮,呼籲政府正視問題並提出有效對策。

急診醫學會強調,急診壅塞的根本原因在於「急診住院待床」問題,而非門診病人過多。當住院病床數量不足,急診患者即無法順利入住病房,導致急診室內重症病人長時間滯留,形成惡性循環。此外,由於護理人力不足,醫院無法全面開放病床,部分病房甚至被迫關閉,使得急診病床調度更加困難,壅塞情況雪上加霜。

面對嚴峻的急診壅塞問題,急診醫學會提出四項短期應變對策:

  1. 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要求各醫院在急診壅塞時彈性開放病房,加速病患住院流程。
  2. 加強加護病房(ICU)床位調控:必要時由中央介入分配資源,確保急重症患者獲得適當醫療照護。
  3. 增派急診醫護人力:提供額外人力支援,降低醫護人員過勞與離職風險。
  4. 推動分級醫療:鼓勵輕症患者至基層診所就醫,減少不必要的急診負擔,並強化轉診監測機制。

除了短期應變措施,急診醫學會也建議政府推動四大長期改革方案,以徹底解決醫療體系問題:

  1. 建立「急診緊急狀態應變機制」:編列預備金,確保緊急時刻能迅速啟動應變措施,減少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問題。
  2. 調整健保支付政策:透過健保制度鼓勵醫院在急診壅塞時優先收治急診患者,確保病患能獲得適當醫療服務。
  3. 推廣急診住院替代方案:如在宅急症照護(Home Care)、門診抗生素治療(OPAT)等模式,減少不必要的住院需求。
  4. 建立即時監測機制:追蹤各醫院病床使用狀況,確保醫療資源分配透明且有效運作。

對於急診壅塞問題,衛福部長邱泰源今日表示,衛福部已積極與急診醫學會及各大醫院討論對策,並請院長們靈活調整急診住院配床比例,確保醫療資源有效運用。他坦言,醫院同時需應對門診手術與癌症治療,因此調整住院床位並不容易,但仍盼各院長多加協助,減輕急診醫護人員的負擔。

此外,邱泰源也提到,衛福部將要求健保署研議相關獎勵與監管措施,確保急診醫護人力穩定,並呼籲民眾善用基層醫療資源,減少非必要的急診就醫,讓急診室能夠專注於處理真正的急重症患者。

目前,急診壅塞問題仍在發酵,醫界與政府如何攜手解決,將成為未來醫療政策的重大挑戰。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