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萬就算豪宅?「豪宅稅」新門檻引熱議,專家揭5大真相

財政部近期再度祭出打炒房新措施,針對個人出售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前取得的舊制房屋,不僅調高設算所得額標準1到5個百分點,還將豪宅獲利率從17%提高到20%,甚至將低總價、高單價的「小豪宅」納入增稅範圍,引發市場震撼。

房市專家痛批:錯誤方向,政策「五不」大缺失

房市專家李同榮痛批,財政部的這波調整根本搞錯方向,不但藉打炒房之名行增加稅收之實,還造成不公不義的影響,等於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進一步指出,這項政策存在**「不公正」、「不公平」、「不公開」、「不公道」、「不公義」**五大缺失,嚴重影響市場秩序。

1. 以固定總價、單價「一刀切課稅」,不公正
李同榮指出,這種以價格為標準的「一刀切」課稅方式,完全忽略房價波動與自住需求。例如,台北市7月1日前後購買新屋的囤房稅基可能相差5到20倍,這類政策設計既不合理,也讓換屋族「情何以堪」。

2. 針對高價房產「選擇性加稅」,不公平
政府無論是否自住,一律對高價房產加稅,不僅造成社會對立,還讓許多單純想改善居住環境的民眾被波及,加劇貧富差距的矛盾,這樣的「選擇性課稅」根本不公平。

3. 政策制定黑箱作業,「不公開」
此次稅制調整未經公開討論,由技術官僚與御用學者閉門決策,直接把台北市6000萬、高雄、台南4000萬、二線城市2200萬列為「豪宅」,但市場上卻早已普遍反映,這些價格標準根本已經「不豪」,政策制訂過程不透明,導致許多民眾無法接受。

4. 瞄準自住族「抓大放小」,不公道
財政部對高價房屋加重稅負,但對低總價市場的投機炒作卻放任不管。例如,許多囤房包租公掛名「公益房東」就能免除囤房稅,反而讓一般自住者成為稅收目標,政策不公道

5. 以「打炒房」為名,實則「增稅」,不公義
政府每次打炒房都伴隨增稅,但房價不跌反升,最終稅收大增,卻讓民眾成為輸家。例如,2011年奢侈稅政策最終未能抑制房價,反而讓投資客轉向小宅市場,這次政策恐怕又會重蹈覆轍。

市場質疑:2200萬=豪宅?自住換屋者無辜受害

政策調整後,台北市50坪以上的新房就可能被認定為豪宅,二線城市連透天厝都可能中標,許多民眾認為「2200萬根本不算豪宅」,但依然得繳豪宅稅,等於讓自住者無辜受害。

李同榮強調,房市政策應該以**「公正、公平、公開、公道、公義」**為核心,而不是把稅制當成打炒房工具,否則只會造成市場扭曲,甚至導致房價波動更加劇烈。他呼籲政府應廣納民意,制定真正合理的稅制改革,避免讓房市陷入「漲時助漲、跌時助跌」的惡性循環。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