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出現「利多」?傳美廠報價一口氣漲30%,大量美企搶買
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製造」成為新顯學,台積電在美國的布局正悄悄發酵。根據外媒《PhoneArena》報導,儘管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尚未量產最先進製程,但近期已經大幅調漲報價,一口氣將晶圓價格拉高30%。令人意外的是,這波漲幅非但沒有嚇跑客戶,反而吸引了包括蘋果、輝達(NVIDIA)等科技巨頭積極搶單,形成「價高但仍熱賣」的奇特現象。
報導指出,這背後的關鍵其實是美國前總統川普所推動的經濟與貿易政策。川普任內強打製造業回流與本土化供應鏈,實施強硬關稅政策以抑制中國製造的影響力,這一政策雖曾引發市場震盪與通膨壓力,但卻也讓「美國本土產」的價值被進一步放大。特別是在川普有望再次參選總統、並重啟部分貿易戰政策的背景下,許多企業擔心未來若取消半導體產品的關稅豁免,從海外供應鏈進貨將面臨更高成本與不確定風險,索性提前布局美國產能。
因此,即便台積電美國廠成本本來就高於台灣本部,如今還調漲三成價格,對企業來說仍然是可以接受的「避險成本」。換句話說,企業寧可現在多花一點錢,也不要等關稅大門一關,被迫臨時轉單、代價更高。
報導也直言,若川普再次執政,並對半導體與電子產品課徵獨立關稅,屆時台積電在美國的產能將不再只是輔助角色,而是影響整個產業供應穩定的核心關鍵。這也是為何台積電能在漲價後,仍獲得市場大量認同與支持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波風向變動對部分美國業者來說,卻是壓力重重。根據《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美國三大半導體設備商——美國應材(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與科磊(KLA)——每年可能因此損失多達3.5億美元(約新台幣113億元),其他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如Onto Innovation等,也可能面臨數千萬美元的額外負擔。
事實上,美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早在拜登政府時期就因出口管制政策失去大量訂單,如今又碰上潛在的關稅威脅,不少企業開始私下與川普陣營接觸,尋求政策上的彈性空間,以減緩衝擊。
總體來看,雖然將整個製造業徹底搬回美國仍面臨成本、人才、基礎建設等多重挑戰,但全球局勢與政策風向的變動,正逐步讓「在美國生產」從政治口號變成市場現實。而台積電,正好踩在這波轉折點的風口浪尖,靠著提早卡位與策略性調價,在競爭激烈的半導體戰局中先下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