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45%關稅讓北京慌了?英媒揭中國3張底牌:不僅撐得住,還能反擊
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日公開表示,若重返白宮,將對中國進口商品祭出高達245%的懲罰性關稅,這一消息震撼市場,也讓不少人關注中國是否承受得住如此猛烈的經濟壓力。不過,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的一篇報導卻指出,中國其實早已準備好三張王牌,這場貿易衝突中,北京不見得是被動挨打的一方,甚至可能掌握更多談判主動權。
首先是貿易依存度的調整。儘管中國對美出口依舊龐大,2023年對美貿易順差接近3000億美元,但實際上,中國對美出口的占比正在穩步下降。根據美國官方數據,中國商品在美國整體進口中的占比,已從2016年的21%降到2024年的13.4%。也就是說,中國出口早已在分散風險,並不再如過去那般仰賴美國市場。另一方面,中國的出口市場正在快速轉向其他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國家。以今年3月為例,中國對越南的出口年增高達17%,顯示其供應鏈與生產基地已陸續完成轉移與布局,未來即使與美國貿易受阻,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也相對可控。
此外,在產品結構上,中美也存在明顯差異。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多數是農業產品,例如大豆、棉花、牛肉與家禽等初級商品,附加價值偏低;但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則是電子設備、機械零件乃至於加工礦產,含金量更高。這意味著,美國若以關稅手段全面阻斷雙邊貿易,損失更大的一方,可能不是中國。
《金融時報》引用紐約市立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瑪塔‧本戈亞的觀點指出,美國其實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更高,舉例來說,儘管中國過去大量進口美國大豆,但如今已轉向巴西等南美國家採購,供應鏈快速調整的能力,使得北京在貿易戰中擁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除了貿易彈性外,中國手中還握有另一項潛在殺手鐧——美國國債。儘管中國近年來逐步減碼對美債的持倉,但截至2024年底,仍持有約7600億美元的美債,是美國第二大海外債權人。若中國選擇在關稅施壓下拋售部分美債,不僅可能動搖國際市場對美國資產的信心,還可能推高美國的債務成本,甚至造成美元壓力上升。這一動作雖然可能會引來金融層面的震盪,但在戰略上,足以成為中國的談判籌碼,使得美國在祭出經濟制裁時不得不三思而行。
最後,也是美中科技博弈中最敏感的一環,就是中國對全球稀土資源的壟斷。稀土金屬廣泛應用於高科技產品與國防工業,如電動車電池、軍用雷達、精密儀器等,而中國目前不僅擁有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稀土開採量,更掌握九成以上的加工能力。美國雖然試圖扶植本土供應鏈,並與澳洲、加拿大等國合作開發替代資源,但短期內仍難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一旦中國選擇限制稀土出口,美國許多關鍵產業都將首當其衝。
從《金融時報》的分析來看,中國不僅早已因應過往貿易戰經驗進行戰略調整,如今更擁有足以對抗甚至反制美方的三張王牌。當川普揮舞著關稅大棒高喊245%關稅時,北京或許不會慌張,反而可能早已備好一套劇本。與其說這是一場單方面的經濟施壓,不如說是一場耐力與籌碼的博弈,而中國,顯然已不是2018年那個只能防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