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政策急踩煞車!旅美學者示警:背後可能還有「下一招」
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度出招,在針對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對等關稅」政策上突然轉彎,宣布對部分電子產品實施為期90天的關稅豁免,引發市場震盪與各界關注。根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在美東時間11日晚間的公告,這波豁免涵蓋手機、筆電、通訊設備、半導體、顯示器與相關模組等近20項高科技產品,意味著蘋果、戴爾等美國科技巨頭將暫時免於高額關稅的衝擊。
針對這項政策急轉彎,長期觀察美中貿易局勢的旅美學者翁履中指出,川普此舉表面上是讓步,實則可能是為下一波策略布局。他強調,關稅應該是政策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若政策在壓力下隨時改變,將難以建立長期的信任與執行的穩定性。他進一步指出,對中國大陸而言,這樣的讓步反而可能是預示川普還有其他新招正準備出手;而對其他國家與企業來說,川普時代的治理風格再次證明,學會在突發政策中迅速反應,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
令人關注的是,這項讓步正好發生在中國政府宣布反制措施的同一天。當天凌晨,北京方面對美國商品加徵最高達125%的報復性關稅,原先外界預期美中貿易衝突將全面升級,不料川普政府反而選擇對部分高科技產品網開一面。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川普向市場與企業壓力低頭的跡象,尤其是科技產業長期以來對關稅政策所產生的成本疑慮,終於獲得回應。
翁履中指出,此次豁免不僅替蘋果等企業解套,也避免了美國消費市場出現重大價格波動。根據估算,若關稅全面施行,蘋果可能需為每台iPhone支付超過700美元的稅金。這筆費用無論由企業自行吸收還是轉嫁給消費者,對公司獲利與市場接受度都將造成嚴重衝擊。因此,川普政府選擇針對高科技產品進行暫時讓步,可說是考量到整體經濟影響後的權宜之計。
然而,這樣的選擇性豁免也引來不少質疑聲浪。有輿論指出,科技產業獲得特殊待遇,卻讓其他如服飾、家具、玩具等傳統製造產業繼續承擔沉重關稅,顯示川普所宣稱的「經濟民族主義」與「製造業回流」政策,正面臨現實挑戰。美國消費者科技協會雖未對此立即做出回應,但不少產業代表與政策觀察人士已公開質疑此政策的一致性與公平性。
更諷刺的是,川普長期以來高舉「讓製造業回美」的旗幟,要求科技業把產線帶回國內,甚至曾表示要讓美國工人重新投入裝配工作。但實際上,美國現階段幾乎不具備生產智慧型手機與筆電所需核心零組件的能力。根據Evercore ISI的研究,蘋果超過八成的產品仍在中國完成組裝,即使美方有意扶植在地製造,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即便川普盟友如前商務部長曾宣稱「數百萬人會來美國擰螺絲」,業界普遍認為這類言論與實際落地之間仍有巨大落差。
翁履中直言,這次的政策轉變其實是一個警訊,顯示川普貿易政策背後的矛盾與壓力。他認為,面對來自產業的實際反彈與市場反應,川普不得不調整立場,儘管嘴上仍然強硬,行動上卻已開始為部分關鍵產業打開後門。而這樣的選擇性操作,不僅削弱了政策的邏輯性,也使其他國家對美國作為貿易夥伴的穩定性與預測性產生懷疑。
最後,翁履中再次強調,川普不太可能輕易承認政策錯誤,但從這次高科技產業的豁免可以看出,美方未來還可能會有更多調整或「新招」推出。對中國來說,這場貿易角力並未結束,甚至可能進入新階段;對其他國家與跨國企業而言,也必須繼續學習如何在變化快速、難以預測的貿易環境中靈活應對,因為這正是川普時代下全球經濟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