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關稅亂鬥中」民調爆光,媒體人示警:小心成執政惡夢

面對美國可能重啟對中國的高額關稅政策,並波及全球供應鏈,總統賴清德日前表態,台灣將採取不報復、不對抗的五大應對策略,主打「理性務實」處理國際貿易摩擦。但這項立場引發社會不同反應,也反映在最新民調上: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11日公布的調查,有43.9%的民眾表示支持賴政府這項回應方向,卻也有40.8%的民眾選擇反對,幾乎呈現五五波。

資深媒體人黃揚明在12日播出的中天政論節目《週末大爆卦》中指出,這份民調雖然在數據上看似微幅變化,但意義卻不容小覷。因為過去同樣由台灣民意基金會進行的調查中,賴清德在「處理國政表現」項目的支持度曾穩定維持在48%至50%之間,如今卻下滑至43%,出現明顯轉折。

「光是一個關稅議題,就讓滿意度從接近五成滑落到四成初,代表民眾對他處理國際事務的信心正在動搖,」黃揚明指出,尤其是在選民對經濟議題高度敏感的情況下,這種下滑很可能只是開始。

事實上,若回頭檢視賴清德520上任之初的民調,他曾擁有高達58%的滿意度,但不到一年時間卻下降15個百分點。這並非單一事件導致,而是反映出一個更大的問題:賴清德是否逐漸失去中間選民與非同溫層的信任?

關稅政策原本是外交與經濟層次的專業議題,但一旦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如農業出口、科技零組件關稅、台商在海外的競爭壓力,便很容易轉化為內政壓力。如果政府選擇「不報復」的立場,卻又沒有同步提出明確的產業支持配套,最終可能讓部分產業陷入孤立,甚至逐漸退出國際市場。

黃揚明直言:「這不只是民調下滑的問題,而是整個執政正當性的挑戰。如果只討好本來就支持他的同溫層,那未來一遇到經濟逆風、兩岸摩擦或國際貿易壓力,民心就會很容易鬆動。」

尤其對台灣出口導向型產業來說,若美國加稅導致全球供應鏈變化,而台灣又未及時調整因應措施,可能出現產業外移、接單流失、就業不穩等後果,這些都將直接衝擊賴政府的民生表現評價。

本次調查由台灣民意基金會設計,委由山水民意研究公司執行,採用市話與手機混合抽樣,調查時間為2025年4月7日至9日,共完成1080份有效樣本,市話佔70%、手機30%,抽樣誤差為正負2.98個百分點,具高度參考價值。

訪問對象為全國20歲以上成人,並依照地區、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進行加權處理,以符合母體人口結構,經費由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提供。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