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太快竟被封鎖?LINE帳號突遭停權,用戶崩潰:我只是傳了兩則訊息!
「你的LINE也被鎖了嗎?」這句話最近成了業務圈最新的問候語,從證券業、家電業、甚至補教業,愈來愈多人突然遭到LINE無預警停權,不少人是一覺醒來就發現帳號消失,好友、群組全數蒸發,連求救都求不到門路。
去年10月,小沈在南部做家電業務,因為颱風假災情四起,他將影片分享到三四十個群組,沒想到隔天醒來,帳號竟被鎖,螢幕只冷冷跳出一句:「59天後再試一次。」他立刻申訴,卻只收到一句罐頭回應:「您違反了通用服務條款。」
朋友名單、工作群組、客戶備忘,全都來不及備份就消失無蹤。更慘的是,等到59天一到,帳號還是沒救回來。
這不是個案。今年3月,北部一名證券業務員也在短時間傳訊給幾個群組後,突然被強制登出。他一問才發現,身邊已有十多人中招,有人甚至連辦四個新門號,都撐不過一週就被全數封鎖,整個業務圈怨聲載道。
LINE的處理方式引爆最大爭議點就是:標準不透明。到底什麼樣的行為算違規?沒人知道。
一名用戶曾完整提供傳送內容、時間和對象,希望LINE說明為何遭停權,最後仍只得到「違反服務條款」這句萬用回應。直到有受害者透過人脈聯絡到LINE公關,才終於揭曉——原來是因為「短時間大量傳送訊息」。
翻開《通用服務條款》確實寫著:「不得傳送相同或類似訊息給大量不特定用戶」,但關鍵在於,什麼是「大量」?LINE從未清楚交代。
一位自稱「訊息量不多」的用戶說,他只是5分鐘內傳了2則一樣的訊息到4個群組,就被鎖帳號,連帳號備份都來不及做。他向客服反應無門後,竟被建議改用每月收費1,200元的LINE官方帳號。
問題來了,他才剛開通沒幾天,訊息配額就爆了。因為計算方式不是「發幾則」,而是「有幾個人收到」。換句話說,同一則訊息如果發給300人,就等於消耗300則額度。他無奈地說:「才第4天就用完,這樣我一個月要花6千元!」
用戶怨氣四起,不只是因為貴,而是因為根本不知道自己怎麼違規的。違規標準不明、帳號說刪就刪,連申訴管道都形同虛設,結果卻馬上跳出高價付費方案要人買單,讓人怎麼能接受?
根據《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一條,像這種定型化契約條款若產生疑義,應該做「對消費者有利的解釋」。北部一名消保官也指出,LINE不該直接刪帳號,而是先通知用戶、給予改善空間,如果沒有改善再停權才合理。
更直接的是,LINE的服務條款,早就踩到了數位發展部的紅線。
根據《即時通訊軟體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只有在用戶涉及詐欺、洗錢等違法行為,或是違規後經通知仍不改善,業者才可以終止服務。不能直接設下「想封就封」的霸王條款。
對此,數發部已表示,若LINE未事前通知改善、就直接刪除帳號,確實違反規定,未來將要求LINE改正,否則最高可處以50萬元罰鍰,還可按次罰。
現在的LINE,不只是傳訊軟體,更是許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命脈。若這場停權之亂繼續無解,恐怕會讓更多用戶陷入「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崩潰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