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1天可運6噸竹子,比傳統方式多10倍!中國農村「飛手」將翻轉產業?
在重慶市梁平區的竹林間,一架無人機正吊起一捆重達80公斤的竹子,飛越150公尺後穩穩降落在山腳的公路旁,等待集中運輸。這片擁有廣袤竹林的地區,過去竹子運輸是件又累又不賺錢的苦差事,如今,44歲的李世飛正用無人機改變這一切。他的無人機團隊一天可運送6噸竹子,比傳統搬運方式快上十倍,徹底翻轉了當地農業的效率與發展模式。
李世飛原本是一名廚師,在成都工作了8年後,2010年決定返鄉創業。他投入30萬承包了300畝地種植花椒,但由於經驗不足,加上傳統農業作業效率低下,他很快陷入經營困境。
轉機來自當地政府組織的一次外出學習,讓他見識到無人機在農業上的應用——5畝花椒的管護,無人機僅需10分鐘就能完成,甚至噴灑農藥時的風壓能讓葉子翻面,讓藥劑更均勻。他敏銳地察覺這是一條出路,當即購買無人機並學習操作,成為當地第一批持證「飛手」,開啟農業科技之路。
如今,李世飛已經擁有一個擁有80多台農機設備的倉庫,包含無人機、插秧機、旋耕機、除草機等,農業作業幾乎實現全程機械化。他的合作社提供運輸、播種、噴灑農藥、收割等各種服務,除了運輸竹子,還幫助農民搬運臍橙、香蕉、荔枝、花椒,甚至能將秧苗直接運送至田間,大幅提升效率,減少農民因地形濕滑發生意外的風險。
隨著農業科技化發展,李世飛的經驗與技術吸引了當地職業學校的關注。他受邀擔任智慧農業產業學院的講師,專門培養新一代的「農業飛手」。然而,最初招生時,許多家長並不支持,認為務農沒有前途。為了改變這種觀念,他將課程設計為三分之一理論、三分之二實作,並根據學生的技術熟練度發放薪資,讓他們能在學習期間就獲得收入。
19歲的肖銀,目前還是二年級學生,但飛行技術已經相當純熟,兼職第一個月就拿到1萬多元工資。如今,學院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去年新生人數接近100人,其中三分之一的畢業生選擇留在農業相關行業。
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使農業飛手不再局限於當地,合作社的團隊已經接到來自廣西、江蘇、安徽、山東、新疆等地的工作需求,忙碌的程度堪比「出差族」。李世飛笑稱:「誰說種地的不能出差?」
談及未來,他充滿信心地表示:「我們要讓這個領域更加規範,並帶領學生們走得更遠。雖然走在前面風險很大,但也能更早得到市場的認可。」隨著農業科技不斷進步,農村的飛手們正用無人機開創全新的產業模式,讓農業不再只是傳統的勞力密集型產業,而是充滿機遇與科技感的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