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羅病毒大爆發!腹瀉、狂吐創5年新高,醫警告:這種食物先別碰

最近天氣冷,病毒也跟著猖獗,尤其是諾羅病毒,已讓大量民眾中招!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台灣目前流行的諾羅病毒已變異成GII.17型,不僅容易讓人狂瀉、狂吐,還出現春節腹瀉就診數創5年新高的情況。醫師特別警告,近期少吃貝類等生猛海鮮,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諾羅病毒來勢洶洶!變異毒株讓人體免疫力不足

黃軒在臉書表示,GII.17型病毒株捲土重來,且距離上次出現已8年,許多人體內幾乎沒有抗體,這導致群聚感染頻傳,尤其餐廳、長照機構、家庭聚餐最容易爆發。特別是未經完全加熱生蠔、生海鮮、貝類,近期最好避免食用。

感染症狀:嘴巴狂吐、肚子狂瀉,兒童風險更高!

諾羅病毒潛伏期約10至50小時,最常見的症狀包括:
水瀉(每天4至8次水樣便)
噴射狀嘔吐(特別是兒童更明顯)
低燒(37.5-38.5°C)
腹部劇痛、肌肉痠痛
醫師形容:「就是嘴巴狂吐、肛門狂瀉」,且小於5歲的幼兒容易因嘔吐引發代謝性酸中毒,年長者則要小心脫水風險,需密切觀察尿量與電解質平衡。

預防關鍵:別靠酒精消毒!這樣清潔才有效

想預防諾羅病毒,光靠酒精乾洗手沒用,醫師建議:
優先使用含次氯酸鈉(漂白水)的消毒劑
如廁後、進食前,務必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特別注意指縫、甲溝)
感染期間,別幫別人準備食物!

如果家中有人感染,清理嘔吐物時應戴手套、口罩,並用5000ppm漂白水消毒30分鐘後再清理;門把、電梯按鈕等經常觸摸的地方,則建議每日用1000ppm漂白水擦拭。

治療方式:補充水分最重要,這些狀況快就醫!

目前諾羅病毒沒有特效藥,治療方式以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為主,抗生素無效,甚至可能讓腸道菌群失衡。如果患者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
🚨 嘔吐持續超過12小時
🚨 糞便帶血
🚨 意識不清

目前疫情還在擴大,醫師呼籲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近期最好少碰生猛海鮮,勤洗手、做好環境消毒,才能避免中標!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