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主動脈剝離易被誤判,醫:出現這3症狀速就醫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極具危險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動脈內膜因撕裂導致血液滲入血管壁內層,形成真假腔,進而影響血流供應,嚴重時甚至會造成主動脈破裂、重要器官缺血,甚至死亡。此病好發於50至70歲的中老年族群,但醫師提醒,年輕人也可能罹患,且由於缺乏典型的高風險因子,往往容易被誤診或忽視,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年輕族群若患有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洛伊斯-迪茲症候群)、高血壓、先天性心臟構造異常,或有藥物濫用、創傷病史,甚至在懷孕期間,都可能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其中,高血壓被視為主要危險因子,長期血壓過高會使主動脈壁承受過大壓力,導致內膜撕裂。

由於主動脈剝離的症狀與其他疾病類似,例如心肌梗塞、急性胃病或脊椎問題,容易被誤診,因此提高警覺至關重要。醫師強調,典型的主動脈剝離症狀包括突發且劇烈的胸痛或背痛,疼痛常被形容為「撕裂感」,並可能向腹部、背部擴散。此外,血壓異常(過高或過低),以及左右手血壓差異過大(超過20毫米汞柱)也是警訊之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冒冷汗、呼吸困難、昏倒,甚至因血流受阻導致腦中風、腸道缺血或下肢麻痺等嚴重後果。

黃軒提醒,主動脈剝離的死亡率極高,發病後48小時內,每小時的死亡率增加約1%。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千萬不可拖延,務必盡快就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檢查確認病情,以爭取及時治療的機會。

至於年輕人該如何預防?醫師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並維持穩定,特別是有家族史或高血壓病史者,更應積極控管。此外,對於患有馬凡氏症候群或其他遺傳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心血管檢查,如心臟超音波或MRI,監測主動脈結構與血管直徑的變化。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避免吸菸、過量飲酒、濫用藥物,並維持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才能降低罹病風險。

醫師強調,主動脈剝離的關鍵在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不論年齡層,一旦有不明原因的劇烈胸痛或背痛,絕對不要輕忽,及時就醫才是保命之道。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