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民調現下滑警訊?游盈隆點出2大關鍵:恐步入執政困境
台灣民意基金會近日公布總統賴清德最新聲望調查結果,引發政壇關注。根據該份針對20歲以上台灣民眾的調查顯示,約有45.9%的受訪者表示贊同賴清德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45.7%則表示不贊同,另有8.5%選擇無意見或表示不知道。贊同與不贊同的比例幾乎持平,差距僅在誤差範圍內,也意味著賴總統在民意支持上的優勢正面臨挑戰。
針對這項調查結果,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在4月17日接受中天新聞節目《新聞千里馬》訪問時直言,這份民調數據透露出一個明確訊號——賴清德已經來到「執政困境的大門口」。他進一步指出,造成賴總統聲望下滑的背後,可能有兩大關鍵因素,分別是「大罷免行動的政治後座力」以及「美國前總統川普帶來的震撼效應」。
游盈隆表示,近期全台各地罷免議題如野火般蔓延,儘管執政黨初期對此保持距離,後來仍選擇介入,這樣的轉變不可能不引起主流民意的反感。他認為,大規模的罷免行動並非沒有代價,儘管總統本人已試圖與罷免話題保持距離,並避免公開表態,但社會觀感已然形成,政治效應終究會反映在總統本人的支持度上。
至於另一個影響因素,則來自美國政壇。游盈隆提到,川普的動向對台灣政局仍有不小影響,尤其在國際情勢敏感的背景下,美國大選與其候選人主張的變化,容易牽動台灣民眾對政府國際策略的信任與期待。
當主持人馬千惠進一步詢問,是否這股政治後座力會隨時間加劇時,游盈隆回應表示,雖然目前看來贊成與反對罷免的人數變動僅為2至3個百分點,但若罷免行動持續延燒,而執政團隊未能妥善處理,這股壓力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進一步發酵。
賴清德總統自上任以來便面對國內外多重挑戰,如今民意支持出現波動,是否將成為其施政上的轉捩點,仍有待觀察。不過,游盈隆的警告無疑提醒執政團隊——與民意的距離,從來都不能掉以輕心。
該民調訪問期間是2025年4月7到9日,共三天;對象以全國為範圍的二十歲以上成年人;抽樣方法為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抽樣(dual-framerandomsampling),市話70%,手機30%。有效樣本1079人,市話755人,手機324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2.98個百分點。並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加權,以符合母體結構。經費來源是財團法人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簡稱台灣民意基金會(TP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