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恐回跌兩成?四大警訊齊發,專家示警:這時進場恐是「接刀」

隨著房市信用管制實施超過半年,過去那股勢不可擋的買氣已顯著降溫。不少手握資金的買家開始思考:「現在是不是進場的好時機?」然而,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的看法卻相當保守。他指出,市場已出現多項過去被證實與房價下跌密切相關的警訊,如果此時貿然進場,很可能不是買到低點,反而成為抄底失敗的「接刀人」。

陳傑鳴提到,目前市場的氛圍與過去幾次房價修正前的狀況極為相似,包括升息環境讓貸款門檻提高,購屋資金壓力加重;賣壓逐步浮現,建案去化天數明顯拉長;信用管制措施讓房市資金流動性受限;加上國際股市近期震盪劇烈,讓投資信心受到打擊。他認為,這些因素交互影響之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房價可能出現10%到20%的回檔空間。

實際上,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台股重挫近六成,也帶動房價同步下滑,雖然跌幅相對溫和,但仍在一到兩成之間。如今全球經濟局勢未明,加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升高,使得市場觀望氣氛日益濃厚,房市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從地區表現來看,專家普遍認為,價格承壓最大的區域將集中在供給量大的蛋白區與重劃區,這些地方原本就仰賴投資客撐場,一旦信心鬆動,價格下修的壓力會率先浮現;反觀蛋黃區,由於自住需求穩定、土地資源有限,抗跌能力相對較強,即使修正也會較為溫和。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也對2025年房市前景持保守看法。他指出,從今年初開始,市場就不斷受到利空訊息干擾,像是央行升息、政策緊縮、全球景氣雜音等,都讓買方逐漸轉為觀望,甚至明顯壓低出價。特別是在供給集中的區域,建商讓利的壓力正在升高,購屋者的議價空間也比過去更大。

至於一般消費者應如何應對,他建議,在當前局勢下,與其急著出手,不如先認真研究目標區域的實價資訊與供需結構。不同行政區、次分區、甚至街廓之間的價格差異,有時比想像中大得多,唯有真正掌握行情與物件價值,才能避免高點接盤,也有機會以合理價格入手合適物件。

另一方面,據《工商時報》報導,銀行端的態度也透露出對市場的不安。多家公股行庫高層一致認為,今年的交易量下滑已成定局,整體氛圍從「量縮」邁向「價穩難漲」的階段。至於價格走勢,儘管各家看法不一,但多數皆認為,高檔震盪與緩步修正將成主軸。尤其在非核心區域,跌幅可能從5%起跳,視區域熱度與供給狀況而定,部分地段甚至恐面臨兩成以上的下修壓力。

總體而言,2025年的房市走勢儘管尚未完全轉為冷淡,但也不再是過去那種「閉著眼買都會漲」的時代。對於想要進場的買方而言,現在或許不是最佳時機。與其急於出手,不如謹慎觀察、做好功課,等風向明朗後再做決定,才有機會在真正的低點撿到好貨,而非成為下一個高價買單的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