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當「川普附和機器」?華爾街日報:中國強調合作,反而更受世界歡迎
當全球正經歷劇烈變動、國際秩序逐步重組的時刻,美國與中國的外交風格與國際形象也被放在放大鏡下檢視。《華爾街日報》近日刊文指出,與前美國總統川普高調、對抗性強的外交作風相比,中國長期以來所主張的「尊重合作」、「互利共贏」理念,正在國際社會中獲得更廣泛的接受與認可。報導直言,中國這套不靠施壓、不靠情緒勒索的方式,顯然比川普曾對外聲稱「所有國家都在kissing my ass(拍我馬屁)」的狂言,更能贏得全球尊重。
文章指出,在川普主政時期,美國頻頻對盟友發動關稅戰,用威脅與懲罰來主導談判,甚至連一向與美國關係穩固的歐洲、日本與加拿大等國,也不得不重新評估與華府的合作價值。相較之下,北京則持續釋出穩定訊號,以平衡、理性與務實的態度處理國際事務,逐漸在動盪局勢中樹立「穩定支柱」的形象。報導指出,這股趨勢雖然未必讓盟友們立刻轉向中國懷抱,但無疑正促使他們積極尋找「第二選項」,以分散風險。
蘭德公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Derek Grossman就直言:「當美國繼續在破壞國際秩序的道路上前行,損害盟友與夥伴利益時,他們就會愈來愈渴望找出替代方案,而中國正是最明顯的選項之一。」他認為,雖然中國未必打算取代美國的全球盟友體系,但已明顯學會避免重蹈華府過度擴張的覆轍,更傾向以漸進、靈活的方式來強化國際角色。
回顧歷史,曾經的美國被視為全球領導者。1999年,法國前外交部長韋德里納甚至盛讚美國已達到「歷史上無人能及的強盛地位」,無論是軍事、經濟還是文化影響力,美國都掌握絕對主導權。然而,這一優勢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與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開始動搖。到了川普執政時期,華府對外政策急遽右轉,貿易戰、退群主義、削減對外援助、質疑跨大西洋聯盟價值等行為,直接削弱了美國多年經營的全球領導地位。
更令人憂心的是,美國對外形象也出現實質滑落。根據報導,自川普政府實施嚴格移民政策後,美國入境旅客數明顯減少,單是今年3月就暴跌超過11%。美國高校——這個過去長期扮演軟實力輸出角色的體系,也受到資金削減與簽證政策不穩定的雙重衝擊,導致大量國際學生轉向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國。美國國際招生管理協會執行董事克萊·哈蒙甚至無奈表示:「我們給出的訊號太明確了,那就是:這裡不再安全。」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外交策略自然顯得更有吸引力。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波就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並不打算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那樣反而容易陷入陷阱。我們會選擇自己的節奏、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國際事務,穩步推進。」
《華爾街日報》的結語頗具警示意味。當川普藐視多邊主義、無視價值觀同盟、對世界各國發動經濟與政治攻勢時,美國似乎忘了自己曾經靠著制度、公平與開放吸引全世界。但如今,當中國用一種不慍不火的方式拓展全球影響力時,這場「軟實力的對決」或許早已悄悄開始發生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