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曝:中國為何不讓步?川普貿易戰升級,北京早就準備好了!

在中國領導層眼中,美方對中方的壓力不僅是經濟手段,更是意識形態與全球主導權之爭。川普主打「美國優先」,認為中國長年利用全球化獲取不對等利益,對中國展開關稅、出口管制、科技封鎖等多重打擊。而北京則視這些行動為赤裸裸的「單邊霸凌」,若貿然讓步,恐將失去內部政權穩定與國家戰略主動權。

因此,習近平選擇強硬迎戰,甚至將這場抗爭與「民族復興」綁定,強調報復不只是政策手段,更是展現國家意志。這不僅在中國國內激發起民族主義浪潮,也形成了中共對外談判中不可退讓的底線。

北京的備戰不只是口頭抗議,而是系統性地加強應對能力

  • 供應鏈外移:早在美方祭出第一波關稅時,中國企業就開始轉向越南、柬埔寨等地設廠,減少對美依賴。

  • 科技自主:加快半導體、AI、高端製造技術的自主化發展,減少對美日韓等國技術輸入。

  • 關鍵資源掌控:強化對稀土與關鍵礦產的控制力,確保在戰略資源上握有話語權。

  • 刺激內需:擴大內部市場消費力、推動中小城市成長,作為出口減弱的替代方案。

  • 應對債務風險:逐步消化地方債問題,減少系統性金融風險,以維持經濟韌性。

這些措施並非近期才啟動,而是持續推動多年,體現出中國所謂的「戰略耐心」。

當然,這場衝突不是中國獨受其害。根據摩根大通估算,美國對中方商品加稅所造成的成本,相當於向美國消費者徵收了高達8,600億美元的「隱形稅負」。許多商品價格上漲,供應鏈斷裂導致替代產品無法及時填補空缺,傷害的是一般美國民眾的購買力。

而中國方面則面臨出口萎縮、製造業利潤大減、甚至可能爆發供應商倒閉與大規模失業潮。但儘管如此,北京仍在官方媒體如《人民日報》釋出強烈訊號:「我們有準備、有信心,也有足夠韌性承受這場風暴。

更關鍵的是,中國不須面對選舉周期的壓力,決策可長期穩定推進;相對地,美國領導人則必須面對選票與輿論壓力,可能在經濟指標惡化後迫使政策轉向。

《經濟學人智庫》認為,這場對抗已經讓「中美脫鉤」從口號走向現實,雙方幾乎不再有互信,也不再有太多合作空間。全球貿易將被重新洗牌,而美中也將在更多領域展開類似的對抗,從技術、金融,到地緣政治。

雖然中國仍面對債務高企、內需不足、青年失業等多重挑戰,但如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所言:「中國雖有弱點,但這些在全面對抗下仍可控。」

換句話說,**這場對抗才剛剛開始。**從川普到拜登,美方對中政策幾乎無縫接軌,而北京也早已預期「談不成、就準備打持久戰」。在這場比氣長、拼體力的經濟角力中,沒有人能輕易退場,世界也得準備面對一個更加分裂的全球化新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