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為何劍指中國? BBC 曝他終極目標:不只單純想報復

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日再度升級對中國大陸的關稅戰,宣布對中方商品課徵最高達125%的懲罰性關稅,而對其他多數國家的關稅則暫緩實施。英國《BBC》深入分析指出,這場突如其來的關稅升級,不只是為了「教訓北京」,而是川普多年來對全球貿易秩序根本不信任的延伸行動,他的真正目標,是徹底顛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並推翻過去數十年來以自由貿易為核心的全球經濟共識。

長期以來,全球經濟體系的核心邏輯是「自由貿易創造雙贏」——從WTO的推動,到全球供應鏈的快速整合,中國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尤其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其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不僅為國內創造龐大就業,也讓世界各國獲得廉價商品與更高的企業利潤。跨國企業與資本市場一度相信,「與中國做生意」是不可避免的全球趨勢。

但川普對這套邏輯從未買單。早在2015年參選之初,他便主打「中國掏空美國製造業」、「自由貿易只是讓外國變得更強大」的經濟民族主義論述。2018年起,他對中國發動史無前例的貿易戰,雖在任期內未完全實現「供應鏈回流美國」的理想,但這場戰爭改變了全球對中國經濟依賴的看法,也讓全球產業鏈開始尋求分散風險。

BBC報導強調,這次川普所提出的關稅政策,不只是2018年的翻版,而是戰略再升級。與其說是報復,不如說是實踐一場新的「經濟冷戰」,目的在於用制度性力量迫使企業重新考量他們的全球佈局,讓資本離開中國。

而川普選擇針對中國商品大幅加稅,卻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透露出他刻意讓這場關稅戰從「全球開火」收斂為「美中決戰」的態勢。他同時表示:「我們第一次沒時間做對的事,現在我們要做了。」

這場對中國的貿易攻勢,其實反映出一個全球正在面對的根本問題——自由貿易模式是否已經失效?

川普曾強調,關稅不是談判籌碼,而是本身就是目的。他相信,透過課稅、設限、打破過度依賴,才能迫使資金與製造業回流美國。這種保護主義思維,近年已不再被視為異端,甚至在拜登政府延續關稅政策、鼓勵半導體與新能源本土化之後,已成為新華盛頓共識的一部分。

而中國方面,雖然在近年面臨出口放緩、外資撤離等壓力,卻也沒有明顯轉向內需主導經濟的跡象。相反,北京透過國家資本主義模式,不斷強化在電動車、電池、AI晶片等關鍵領域的產能與競爭力。中國目前已掌握全球60%電動車與80%電池產量,這正是川普視為「威脅美國製造核心」的指標。

BBC分析指出,接下來的關鍵變數在於:中國是否願意重新談判?是否可能改變經濟結構、讓渡部分全球競爭優勢?答案可能偏向悲觀。

在中國國內,「出口導向」、「產業升級」早已與「民族復興」深度綁定,這不只是經濟問題,更牽涉到政權合法性的敘事基礎。開放資訊與市場,也可能動搖一黨體制的穩定,對北京而言,代價過高。

此外,這場角力還藏著第三個問題:**美國自己,還相信自由貿易嗎?**如果華盛頓現在的邏輯是「保護自己、不靠他人」,那麼即使中國想談判,也很難找到共同的起點。

若最終美中都選擇拒絕妥協,全球經濟將正式進入「後共識時代」:自由貿易不再被視為唯一正解,合作將讓位給競爭,效率將退居於「安全」與「主權」之後。這不僅代表一個經濟時代的終結,也意味著接下來十年,世界經濟可能進入長期摩擦、重組甚至對抗的格局。

川普也許不只是喊口號。他想要的不只是打贏選舉,而是重寫規則。問題是,世界準備好了嗎?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