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到了!美國靠這產業賺爆10兆,恐成中國等國反擊的「破口」

川普近期強勢祭出「對等關稅」政策,對貿易夥伴國一一出手,企圖扭轉美國長年商品貿易的逆差。這招的確打得各國措手不及,也讓「誰先低頭」成為全球政經觀察重點。但就在全球聚焦美國怎麼「課進口稅、制衡商品流」時,有個更關鍵卻被忽略的現實慢慢浮現:美國其實有一塊超巨大的「順差金庫」一直沒被碰,那就是服務貿易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2024年在服務領域的貿易順差高達將近3,00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接近10兆。換句話說,在大家都被商品關稅打得七葷八素的同時,美國卻靠著賣服務、賣技術、賣內容,持續在全球市場悶聲發大財。這些「看不見的商品」,其實才是美國貿易布局中最賺的一環。

什麼是服務貿易?包括金融、工程顧問、醫療技術、雲端運算、旅遊業,甚至連你在Netflix上看的一部美劇、或外國人在美國旅館住一晚,都算是一筆出口收入。圖盧茲經濟學院教授伊達爾戈甚至指出,美國數位產品領域的順差可能高達6,000億美元,幾乎等於整個法國一年的出口總額。

這些服務很多都不需跨海運輸,而是透過網路傳遞,邊際成本低、附加價值高,美國企業又技術成熟,等於站在全球最頂端的位置。偏偏中國、日本、歐洲等國,在服務貿易上多半處於逆差位置,等於每年都要付出大筆外匯購買美方技術與內容。這樣的貿易結構,若放到關稅報復的脈絡中,簡直是美國的「軟肋」。

事實上,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已經顯示,美國對加拿大、中國、日本、墨西哥、歐洲多國,在服務領域都有穩定順差。這些國家在川普政府的商品關稅壓力下,已開始思考如何「對等報復」,而鎖定美國的服務業,自然成為現成選項。

歐盟其實早已準備,並非毫無籌碼。歐洲近期不只加強對科技巨頭的監管,從Google、Apple到Meta都被迫修改營運策略,也有意動用2021年通過的「反脅迫工具」,一旦美歐貿易摩擦升溫,這項法案將允許歐盟對美國施加一連串反制,包括提高服務業門檻、限制平台經營,甚至動搖智慧財產權規則。

專家指出,川普如果執意推動商品關稅,或許可以短期內刺激美國製造,但長遠來看,美國真正的財富與全球影響力仍靠科技與服務輸出。一旦其他國家開始在這塊領域組團反擊,才是川普經貿策略面臨真正挑戰的時刻

簡而言之,這場貿易戰遠遠不只是稅率誰高誰低的數字遊戲,更是彼此經濟命脈的互相試探。而川普這一刀砍向全球商品關稅的同時,可能也無意間把美國最賺錢的服務業推向風口浪尖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