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對等關稅,台灣「這些產品」衝擊大,川普又提台積防身術
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2日下午4時(台灣時間3日凌晨4時)在白宮玫瑰園宣布新一輪「對等關稅」政策,針對各國不同的貿易關係制定關稅稅率。其中,台灣被課徵高達**32%**的關稅,遠高於歐盟(20%)、日本(24%)、南韓(25%)等國家,引發產業界震動與政壇討論。
川普在演說中特別提到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並強調台積電(TSMC)已選擇在美國設廠投資,顯示企業界已認識到美國對進口關稅的強硬立場。他直言:「台積電不想繳關稅,所以直接設廠在美國當地。」這番話顯示美國正透過關稅壓力,迫使企業將產線移至美國,確保美國就業機會與經濟利益。然而,即便台積電已在美國設廠,台灣的伺服器、筆電、消費電子等ICT終端產品仍面臨嚴峻挑戰,因為這些產品仍須從台灣出口到美國,無法完全規避高額關稅。
根據《工商時報》報導,半導體業者分析指出,台積電的美國客戶比例雖高達65%,但並不代表所有晶片都直接銷往美國,而是進入全球供應鏈後,再輾轉進入美國市場。因此,美國對台灣進口晶片的關稅影響較小,但台灣製造、內含台積電晶片的ICT終端產品將首當其衝,包括伺服器、筆記型電腦、顯示卡、工業電腦等,這些產品未來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將大幅增加,恐影響台灣電子產業的競爭力。
除了台灣,**越南(46%)、泰國(36%)、中國(34%)、馬來西亞(24%)、印尼(32%)**等國家也被列入對等關稅名單,顯示美國此舉不僅針對台灣,而是全面調整全球貿易政策。然而,由於台灣出口高度依賴美國市場,這項政策對台灣的影響將比其他國家更顯著。
業界專家指出,台灣企業可能面臨以下幾種應對方案:
-
產線轉移:如同台積電模式,部分ICT企業可能選擇在美國設廠,以規避高額關稅。然而,美國的製造成本高昂,並非所有企業都有能力或資源在美國設立產線。
-
供應鏈調整:部分企業可能選擇將最終組裝移至關稅較低的國家,例如墨西哥(因美墨加協定,對美國出口享有較低關稅),但這將導致供應鏈重組,增加營運成本與時間。
-
價格轉嫁:企業可能被迫調整產品售價,將部分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影響全球市場銷售。
川普在發表關稅政策時表示,這項計畫是美國「經濟獨立宣言」的一部分,目的是確保美國企業與勞工不會受到不公平競爭。他強調,透過關稅所得,美國政府將減稅並償還國債,以此強化國內經濟。他同時警告,若其他國家不改變對美國的貿易政策,美國將進一步提高關稅,確保公平競爭環境。
然而,這項政策是否真的能如川普所言帶來美國經濟的正面影響,仍有待觀察。對於台灣而言,如何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並積極尋找新興市場與貿易夥伴,將是接下來政府與企業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