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全靠移工撐場?他揭年輕人不進工地的殘酷真相:不是怕苦,是制度太爛

台灣建築工程產業長年缺工,如今許多基層職位幾乎全靠外籍移工支撐。為何本地年輕人幾乎不願踏入工地?近日一位內行網友在論壇發文,點出工地環境、制度與價值觀等五大問題,更直言「階級制度重得跟部落一樣」,引發網友廣大共鳴,有人甚至回應:「聽最幹的話,做最累的活,領最低的薪,我也撐了兩年,完全不推。」

原PO在Dcard以「為什麼台灣越來越少年輕人做工地」為題發表長文。他先談到工地環境的髒亂與高風險,直言這種地方根本「把人嚇跑」。除了工作本身危險,他認為出事後責任常常被推來推去,不論是勞保還是工安問題,很難找到真正的保障,這讓現在講究生活品質與安全感的年輕人難以接受。

他接著提到薪水問題。雖然偶爾有人聽說某些師傅月入十萬,但那是少數老手或接包人才有的條件。實際上,工地新人一天可能只拿到1500元,還得看學長臉色,處處被欺負。他認為工地現場根本存在一套原始的「階級洗禮」制度,新人不只勞累,還要吞忍長期的言語羞辱與精神壓迫。

而在價值觀層面,他認為社會風氣早已改變。上一代人把做工視為踏實又穩定的出路,但如今的年輕人更重視尊嚴、成長與自由。有自媒體、網拍、自由接案、YouTube等各種新興選項,願意學習就有其他可能,沒有人想綁死自己在水泥牆邊、流汗拚命卻無人聞問。

他也提到工地制度與國外的落差。國外工地要求戴安全帽、穿制服、設置安全線與明確流程,台灣在這些層面依舊鬆散,有待進步。他認為,工地並非不能吸引人,但前提是要從制度與文化上徹底翻新。

這番發言引起大量網友共鳴,有人直接點出關鍵:「一天1500元才是問題,月薪不到3萬5,還得冒風險,我幹嘛不去辦公室吹冷氣?」也有人嘆道:「又髒又危險還沒尊重,誰想做?」「你把工地制度搞得像國外一樣乾淨安全,我保證工錢直接漲五成,但你看業主受不受得了?」

還有網友用一句話形容他們的無奈:「做工地還不如當兵,至少不用每天被罵。」這些聲音或許不代表所有人,但無疑點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從來不在年輕人怕吃苦,而是這個產業環境,真的讓人看不到希望。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