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助費有理?這部電影拿了5000萬補助,票房卻慘不忍睹

立法院正在審查202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藍營提出削減公視預算的提案,引發藝文界的不滿。不過,也有一些人質疑,某些導演長期依賴政府補助拍片,卻缺乏市場競爭力,無法真正面對觀眾的檢驗。台北市議員侯漢廷指出,電影《餘燼》獲得文化部補助3280萬,文策院又以國發基金加碼投資2000萬,總共動用政府金流將近5000萬,但最終票房卻只有577萬,這樣的結果讓人感到極其失望,讓他直呼「民脂民膏放水流」。

侯漢廷還提到,前立委林昶佐的電影《衝組》曾獲得1900萬的補助,但總票房僅為244萬,與《餘燼》相比,情況更為嚴重。雖然有人認為電影的價值應該看其藝術性,而不單單是票房表現,但《餘燼》卻遭到了影評人和觀眾的批評,口碑差得讓人難以忽視。

其中,知名電影人許常德發文批評電影結構鬆散,缺乏新意,而文化人朱宥勳則直言該片缺乏「技藝」,唯一的好消息是他終於看完了這部片。網路上的負面評價不絕於耳,儘管藝術有其主觀性,但大部分觀眾認為這部電影確實未達預期,演員陣容雖強,演技出色,但劇本卻是最大的問題。令人不禁疑問,為何這樣的劇本能夠獲得政府約五千萬的補助?原因之一可能是該片內容涉及白色恐怖的歷史題材。

侯漢廷認為,這類電影符合民進黨的價值觀,能夠向觀眾傳達國民黨的負面形象,進而在潛移默化中為民進黨拉票。因此,這部電影才能夠順利獲得補助。值得一提的是,《餘燼》由本地風光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製作,而該公司董事之一林鴻鈞,曾是「數字科技」的負責人,並因為過去的政治捐款問題,引起過不少爭議。

侯漢廷指出,文化圈內普遍認為,若想獲得政府補助,必須拍攝符合民進黨立場的作品,或者有與綠營關係密切的公司作為支持者。這使得不少優秀的演員和劇團只能被迫迎合當前的政治需求,喪失創作自由。他強調,當前的文化政策更多關注的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利益,而非作品的優劣。

侯漢廷呼籲應該刪減這些補助,讓文化回歸市場機制,不再讓納稅錢成為政黨圖利的工具。這樣才能真正讓創作者發揮實力,創作出更多能打動觀眾的作品,而不是被迫加入政治色彩的「怪片」。他強調要嚴格監督預算,避免出現像《餘燼》這樣,獲得5000萬補助卻只有500萬票房的情況。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