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市場暴跌元兇曝光?學者:大家可能誤會中國了
美債市場近期遭遇一波猛烈拋售,引發國際金融圈關注。不少人第一時間將矛頭指向中國,認為這波「報復性賣壓」可能是對美方貿易與關稅政策的反擊。不過,大陸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吳金鐸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這次美債市場的動盪,真正的引爆點其實出現在日本。
根據吳金鐸在《財新》的分析,上週美債市場之所以會瞬間崩盤,導火線是日本農林中央金庫旗下的一家對沖基金在從事「基差交易」時斷頭破產,這一事件引發市場恐慌,進而引爆一連串的債券拋售潮。所謂基差交易,簡單說就是投資人透過買進美債現貨、同時放空期貨的方式來套利,一旦市場波動劇烈,槓桿部位就會面臨斷頭風險,導致連鎖反應。
除了這起基金破產事故外,吳金鐸指出,美債失去避險功能的根本原因其實有三個:第一,是美國關稅政策反覆搖擺,使得市場對長期經濟前景感到不安,投資人因此減持長天期國債以避免利率與久期風險。第二,是國際間進行基差交易的機構規模不小,一旦有破產事件發生,很容易造成市場集體踩踏。第三,則是近期美國10年期國債的拍賣狀況疲弱,削弱了市場對美債的信心。
此外,也不能忽視地緣政治與貿易衝突所帶來的額外壓力。雖然有外界揣測中國可能藉由減持美債來「以債制美」,但吳金鐸認為,這種說法言過其實,因為目前美債市場整體流動性仍算健康,尤其短天期國債交易依然正常。他強調,真正動搖市場的,是部分投資機構的操作風險與市場對系統性風險的過度反應。
總結來說,這次美債市場震盪雖然劇烈,但不是中國在背後搞鬼,而是金融市場內部複雜交易機制在高波動下自我反噬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