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萬長抗肺癌14年,不是奇蹟:醫師揭背後5大關鍵,人人都能做到
曾任副總統的蕭萬長,如今已86歲,面對癌症,他沒有選擇低調隱退,反而用自己的生命故事證明:即使面對第三期的肺腺癌,也不必絕望。2011年健檢時意外發現肺部有兩顆腫瘤,確診為左上肺第一期B與左下肺第三期B的雙原發性肺腺癌。從那一刻起,他不只是對抗癌細胞的患者,更成了許多癌友的精神指標。
在經歷手術與標靶藥物治療後,蕭萬長至今與癌症和平共存14年,不但持續參與公開活動,前陣子還精神奕奕地出席《健保30》研討會,晚宴時更是全程未早退,面對關心他的民眾與媒體,他笑著說了句:「很好。」這份「很好」,背後不僅來自醫療,更來自一套他自己長年實踐的生活方式。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曾在社群平台分享這段故事,他指出,蕭萬長的癌細胞雖屬於第三期,但因清除得徹底,19顆淋巴結也全數無異常,加上手術位置接近肋膜時發現的微小侵犯點,才被分期為3B。術後他也自費使用了第一代標靶藥「艾瑞莎(IRESSA)」,有效延緩復發風險。
然而,真正讓他穩健走過14年的,或許還是來自「自律」與「生活習慣」的長期累積。每天走路五六千步、每週三次游泳、有規律地喝太太煮的蔬果湯、不依賴保健品、多吃天然食材、愛玩數獨與桌遊維持腦力,每天還不忘閱讀與適度健身。他用日復一日的節奏,讓身心保持活力,這樣的生活方式,並非名人專屬,而是人人都能實踐的健康哲學。
廖醫師直言:「他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使是肺癌第三期,也不是絕境。」只要及時發現、接受正規治療,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癌症並非只能談論「延命」,也可以談「長壽」。
肺癌已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增病例超過一萬七千例,其中肺腺癌佔了多數。不只蕭萬長,前副總統陳建仁、醫師陳佩琪等人,也都是透過健檢早期發現,成功展開治療。如今,國健署提供45至74歲男性及40至74歲具肺癌家族史女性,每兩年一次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正是讓「發現」走在「惡化」前的第一道防線。
蕭萬長的故事並非傳奇,而是一段用紀律、科學與信念交織出的真實人生。他提醒我們,與其被病名嚇倒,不如用每天的選擇來決定健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