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點名:這「6產業」成關稅海嘯第一排,這些勞工影響最大!

當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台祭出高達32%的對等關稅,並即刻生效,這場突如其來的「關稅海嘯」迅速掀起政壇與產業界的高度關注。勞動部隨即點名六大產業為高風險區域,警示這些以出口為主的傳統製造業,恐怕將成為第一線受災戶,連帶影響數十萬名產線勞工的生計與職場穩定。

勞動部長洪申翰在立法院受質詢時坦言,目前包括機械、汽車零組件、橡膠、塑膠、石化及水五金等產業,將首當其衝。這些產業的產品高度仰賴對美輸出,而關稅上調將直接削弱它們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不僅訂單可能大幅下滑,企業也將面臨產能調整、甚至裁員或減班休息的壓力。他強調,勞動部已啟動監控機制,並與各大產業公協會建立通報管道,以即時掌握勞動市場的變化動態。

立委們對此議題表達高度關注。陳昭姿直言,只要勞動部提出合理而具體的應變預算,立法院絕對會全力支持。王育敏則憂心,這波關稅衝擊可能不下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但目前政府編列的因應預算僅150億元,相較於疫情期間動用超過700億元的規模,顯得明顯不足。其他立委如王正旭、蘇清泉也紛紛提出質疑,要求勞動部加快腳步、加大力度。

面對外界關切,洪申翰表示,勞動部不希望企業藉故濫用無薪假或隨意裁員,已針對高風險產業啟動「僱用安定措施」,並預計擴大「充電再出發計畫」,讓受到波及的勞工能有機會透過職訓與技能升級,轉型或暫時緩衝。他也透露,相關補助計畫不排除擴大對象與金額,必要時將動用就業安定基金與就保基金,「依產業、區域實際受災情況因地制宜調整」。

川普此波貿易政策調整,儘管表面上針對的是經濟對等問題,但其背後的地緣政治意味濃厚,對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無疑是一記重擊。勞動部的快速應變與未來的配套措施,不僅是對產業的一次壓力測試,更是對整體就業政策韌性的一大考驗。在這場尚未退潮的「關稅海嘯」中,勞工能否平安上岸,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