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臉就知得腸癌?醫勸他快做大腸鏡:3特徵讓人不安
大腸癌,作為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這使得許多人忽略了它的早期警訊。胃腸肝膽科醫師葉秉威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案例,讓大家更加警覺大腸癌的潛在風險。這位60多歲的女性原本預計兩個月後進行大腸鏡檢查,然而,葉醫師在與她交談過程中,透過她的外觀發現了異常。雖然她並未表現出常見的大腸癌症狀,如血便或排便習慣的改變,但葉醫師依然直覺認為她可能存在健康隱憂。最終,這名女子確診為大腸癌,這個故事也讓人深刻體會到,有時直覺確實能幫助醫師及早發現隱藏的健康問題。
葉秉威醫師指出,這名女性的身材偏胖,皮膚顯得有些蒼白,這些徵兆常常與大腸癌風險有關。儘管她並未表現出任何具體的症狀,葉醫師依然建議她儘早進行檢查。這個決定最終幫助她及時發現病情,並進行治療,儘管原本預定的檢查日期是兩個月後。葉醫師也強調,大腸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通常需要透過如大腸鏡等專業檢查才能確診,因此定期的篩檢和早期發現非常重要。
事實上,根據國健署的資料,若發現大便潛血呈陽性,應該在半年內完成大腸鏡檢查。研究指出,潛血陽性的人群有5%的可能性會罹患大腸癌,其中1%屬於晚期癌症,若檢查延遲至一年,癌症的風險會升高至10%。因此,儘早進行檢查對於提高治療成功率至關重要。對於這位患者來說,儘管她等待的時間沒有過長,但醫師的警覺和及時處置無疑挽救了她的健康。
此外,義大醫院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致一也表示,某些群體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大腸癌,尤其是肥胖者、長期食用紅肉的人以及年齡超過60歲的群體。這些人往往有較高的風險,部分患者甚至會因為腫瘤出血而出現貧血,這時臉色蒼白就是一個明顯的徵兆。除了糞便潛血,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腹瀉),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這些症狀都可能是大腸癌的信號,若出現以上症狀,應該儘快就醫檢查。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針對45至74歲的民眾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結果呈陽性,則需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特別是40至44歲且有家族大腸癌病史的人群,也應積極參與此篩檢,以提高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
大腸癌的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於提高生存率至關重要,因此定期篩檢不容忽視。葉醫師的故事提醒我們,對於健康的警覺性應該時刻保持,某些看似無害的徵兆可能是隱藏疾病的線索,及早檢查、早期治療是保護自己健康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