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大產品」將被關稅重創!對美出口佔比超過6成,重災區曝光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對外拋出強硬貿易政策,宣布對台灣課徵高達32%的「對等關稅」,對台灣出口美國的產品造成嚴重打擊。根據經濟部國貿署的最新數據,台灣對美國出口的產品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件占比最高,達58.1%,其次是電腦零附件,占5.5%,積體電路則占4.6%。換句話說,伺服器與電腦相關產品首當其衝,成為此次關稅風暴的最大受害者,產業界憂心供應鏈將受到嚴重衝擊。

根據川普的最新政策,所有進口美國的商品將被課徵10%的關稅,此外還將依據各國貿易情況,加碼10%至50%的「對等關稅」。目前,貴金屬、藥物與半導體暫時獲得豁免,而汽車與鋼鐵已經被單獨課稅,不在此新關稅範圍內。

數據顯示,今年2月台灣對美出口金額達117.7億美元,其中前五大類產品包括自動資料處理機及其附屬單元、電腦零附件、積體電路、交換器(含路由器)及機動車輛零附件。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與AI熱潮推動,台美貿易關係日益緊密,台灣更在今年2月重新成為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然而,這也讓台灣成為川普「關稅戰」下的直接受害者。

儘管台灣半導體產業直接出口至美國的比重不高,許多產品會先運往泰國、越南、印度等地進行加工後再出口美國,但這條供應鏈仍難逃「對等關稅」的影響。關稅成本的提高,勢必衝擊下游電子產品產業,甚至可能迫使廠商重新考量供應鏈布局,影響全球市場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計算對等關稅的方法也引發爭議。川普團隊的算法相當簡單粗暴——先用美國對某國的貿易逆差金額除以該國對美國的出口總額,得出所謂的「關稅障礙」,再打對折後,作為該國應負擔的「對等關稅」。以台灣為例,美國對台灣的貿易逆差為739億美元,台灣對美國出口額為1163億美元,計算後得出32%的關稅。這種計算方式並未考量各國產業特性與實際貿易狀況,恐讓台灣企業陷入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面對突如其來的關稅變數,台灣企業勢必得重新調整市場策略,以降低成本、尋找替代市場,甚至思考如何透過供應鏈轉移來減少衝擊。而美國企業與消費者也將感受到更高的進口成本,未來美台經貿關係將如何發展,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