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更新南海海槽大地震災損評估:恐釀29.8萬人死,巨額經濟損失曝光

日本政府今(31)日公布最新的南海海槽大地震災害評估,結果顯示,一旦發生最嚴重情境的地震,可能導致多達29萬8千人死亡,並摧毀或焚毀約235萬棟建築物。這次評估與2012年的推估數據相比,死亡人數雖然略微下降10%,但與政府當初設定的減災目標仍有極大差距,反映出現有防災措施尚不足以大幅降低災害風險。

根據專家推算,若地震發生,受災範圍將遠超過過去的預期。最新研究顯示,由於地形資料的重新審視,海嘯淹水面積比以往預測更廣,導致需緊急撤離的人數從2012年預估的950萬人大幅上升至1230萬人,約占日本總人口的10%。這意味著屆時將有超過千萬人流離失所,如何安置災民、維持社會秩序與後續重建,將成為政府不得不面對的艱鉅挑戰。

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影響範圍涵蓋從靜岡縣駿河灣一路延伸至宮崎縣日向灘,這片海溝狀地形長期被視為日本最具風險的地震帶之一。日本地震研究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未來30年內,該區域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機率高達80%,且震級可能介於8至9級之間。去年8月,日向灘已發生規模7.1的強震,日本氣象廳更是史無前例地發布大地震警示,顯示當局對南海海槽地震的風險評估正趨向保守,並強調民眾應提高警覺。

若地震震度達6級以上,專家預測將有31個都道府縣、764個市町村遭受3公尺以上的海嘯襲擊,部分沿海地區甚至可能出現超過10公尺的巨浪。地震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將極為驚人,最新估計金額達270兆日圓(約新台幣60.2兆元),相比2012年的214兆日圓(約新台幣47.7兆元)再度上修,顯示隨著城市發展與基礎設施的累積,未來地震造成的破壞力只會更加嚴重。雖然日本政府在防震建築、海嘯防波堤等方面持續投入資源,但目前的數據仍顯示,這些措施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建築物倒塌與火災,尚不足以徹底降低地震帶來的傷亡與損失。

日本政府自2014年起便制定針對南海海槽地震的防災對策,當時的目標是希望透過避難計畫與基礎設施強化,將預估死亡人數減少80%。然而,最新評估顯示,這一目標仍遙不可及,顯示日本在地震預防與應變機制上,仍有極大改進空間。由於南海海槽每隔100至150年便可能發生規模8級以上的強震,未來數十年間,這場災難隨時可能發生。政府未來勢必要強化避難計畫、提升民眾防災意識,並檢討現有防災基礎建設,才能真正降低地震帶來的毀滅性衝擊。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