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設晶圓廠「世界級神速」!外國高層揭內幕:設計圖讓人驚呆
隨著全球半導體競爭加劇,各國加快晶圓廠建設,但台灣的速度與效率依然遙遙領先。根據外媒報導,台灣僅需19個月即可完成一座晶圓廠,耗時與成本均僅為美國的一半。德國半導體設備公司Exyte副總Herbert Blaschitz更透露,台灣建廠的秘密藏在「設計圖細節的缺失」,這一點讓西方工程團隊驚訝不已。
報導指出,台灣興建晶圓廠平均僅需19個月,遠快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23個月、歐洲的34個月,以及美國的38個月。造成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台灣豐富的施工經驗、簡化的許可流程,以及全天候施工模式。
相比之下,歐美地區因建造許可流程冗長且難以全年施工,使得建造時間大幅拉長。雖然設備成本相近,但在美國建晶圓廠的總成本卻高達台灣的兩倍,成為企業投資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Blaschitz解釋,台灣的建廠效率來自於強大的供應鏈與經驗豐富的勞動力。他指出:「當我們查看台灣的設計圖時,驚訝地發現其中缺少許多西方團隊認為必要的細節,但這並不影響施工,因為台灣工程團隊已熟悉所有流程,完全不需要額外資訊。」
他強調,這種高度熟練的作業方式,讓台灣能在較少設計規劃的情況下,以驚人的速度完成建廠。相比之下,西方企業仍依賴極為詳盡的藍圖與標準化流程,使得施工速度難以提升。
面對台灣的競爭優勢,Blaschitz建議,美國與歐洲應採取更靈活的策略,包括簡化許可流程、提升施工技術,以及運用數位孿生等先進規劃工具,才能縮小差距。
目前,一座現代化的晶圓廠規模驚人,平均需要3000萬至4000萬工時,並使用8.3萬噸鋼材、5600英里電線,以及78.5萬立方碼混凝土。其中,無塵室面積可達4萬平方米,容納約2000台生產設備,每台設備需連接約50個公用設施與流程。
由於建造成本極高,如英特爾、三星與台積電等企業投資的晶圓廠,總建置費用已超過200億美元(約6558億台幣),光是建築結構就需花費40至60億美元(約1311至1967億台幣)。
在全球半導體競賽中,台灣憑藉卓越的建廠效率持續領跑,歐美若想縮小差距,恐怕還需要一場結構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