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光穿厚外套沒用,醫曝最暖穿法:增37%保溫度
寒流報到,全台氣溫驟降,單靠厚外套並不足以有效禦寒。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寒流期間重症住院率會增加43%,低溫會引發一系列生理變化,提升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及失溫症的風險。為了更有效保暖,建議採用漸層式穿衣法:內層排汗、中層抓絨、外層防風,比單穿厚衣服能提升37%保溫效率。
寒冷不只是感冒!氣溫每降1°C,健康風險飆升
黃軒指出,當氣溫低於10°C時,對健康的影響不只是一般感冒,還涉及許多複雜的病理變化。例如,氣溫每下降1°C,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增加2.6%。此外,低溫會促使皮質醇分泌增加41%,導致血糖波動幅度擴大2.7倍,進而加重糖尿病併發症,甚至使足部潰瘍感染率在冬季提高63%。
對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來說,低溫也會加劇病情,冷空氣會使支氣管收縮阻力增加47%,導致急性發作住院率飆升3.2倍。另外,當鼻黏膜溫度降低1.5°C時,流感病毒的複製速度甚至會暴增300%。
如何降低寒流帶來的健康風險?醫師提出7大保暖對策
- 漸層式保暖穿衣法:內層排汗 + 中層抓絨 + 外層防風,比單件厚衣服提升37%保溫效果。
- 溫控飲食策略:每天攝取5克Omega-3可降低血液黏稠度19%,飲用40°C薑茶可促進末梢循環28%。
- 動態熱身原則:早晨起床前,先在被窩裡活動身體,可有效預防血栓形成。
- 環境濕度監測:室內濕度維持在50-60%,能減少呼吸道刺激源83%。
- 藥物安全檢查:服用β受體阻斷劑的患者需監測血壓波動,可能達30mmHg。
- 時段風險管控:避免在上午6點至9點心血管事件高峰期外出。
- 警示症狀及防護:若出現非典型胸痛(如牙痛、背痛、上腹痛)並伴隨冷汗,應在30分鐘內就醫;使用電暖器須保持1公尺距離,避免低溫燙傷。
黃軒強調,寒流帶來的健康威脅不容忽視,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代謝疾病及神經系統問題患者,更要謹慎應對。透過正確的保暖方式、適當飲食、動態熱身、維持環境濕度及藥物管理,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平安度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