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馬俑「土堆」至今無人敢挖,背後原因揭密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推行度量衡、貨幣制度,並修築萬里長城,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帝,影響深遠。然而,隨著秦朝迅速滅亡,他的陵墓被後人發現後,出土了大量兵馬俑,但許多人不禁好奇:為何兵馬俑坑內的「土堆」至今仍未清除?事實上,這些土堆大有用處。
據《搜狐網》報導,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修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至今仍是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佔地近60平方公里,相當於五座金字塔或78座紫禁城。1987年,該陵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當兵馬俑坑陸續發掘後,許多人發現俑坑內有不少土堆,為何至今未被移除?其實,這些土堆是「夯土牆」,即承重牆,主要作用是防止地質晃動對兵馬俑造成破壞。此外,承重牆能夠分隔不同區域,即使個別兵馬俑倒塌,也不會發生連鎖反應。
兵馬俑坑坐西朝東,屬於土木結構建築,工匠們按照嚴謹的工程規範,每隔3公尺設立一座夯土牆,挖深約5公尺的坑,並在兩側安插木樁進行加固,之後再架設橫木形成密集的棚架結構。這些棚架上覆蓋青膏泥,以防水分滲入,再鋪上葦蓆與黃土構成棚頂。當兵馬俑放入坑中後,工匠們會用立木封住通道並夯實,以確保整體穩固。
如此一來,不僅能避免兵馬俑受到震動影響,還能保持坑內的封閉環境。此外,由於承重牆的作用極為單一,並不可能藏有寶物,因此也沒有拆除的必要。
另一種可能性:區分兵種,維持秩序
除了結構上的考量,也有專家認為,這些「土堆」可能還有區分兵種的功能,使兵馬俑排列更為井然有序,符合當時軍隊的陣列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兵馬俑坑不僅吸引了學者研究,也偶爾成為某些「不速之客」的舞台。近日,大陸一名男子竟然跳進兵馬俑坑,令人錯愕。此舉讓人想起19年前的類似事件,不少網友嘲諷:「大哥,真是人才啊!」